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演出经纪人资格考试 > 考点精华 > 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 >

心理咨询师学习二三级笔记讲义:社会心理学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合作为条件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科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关注社会影响既是个体生存所必须,也是许多人的兴趣所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角色身份与自我

    第三节  社会知觉、印象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5种动机、4种情绪)

    第五节  态度形成(ABC)与态度转变(4因素、3理论)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吸引、互动)

    第七节  社会影响(从众、促进懈怠、模仿暗示感染)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

    1908,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一、定义和研究范围

    1、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925年,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1936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社会行为公式:B=f(P,E)。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3、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还与其过去的经验及其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4、研究范围(4个层面)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二、社会心理学简史

    1976年,美国学者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哲学思辨(启蒙期)、经验描述(形成期)、实证分析(确立期)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特点是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使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两位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力特和德国学者莫德。(人名速记:TMD)态度测量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是瑟斯顿李科特。(人名速记:涩李)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二是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三是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秉承价值中立的立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研究客观公正。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系统性原则: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并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

    伦理原则: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注意不良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主要守则:制定计划要评估道德可接受性、说明情况征得被试同意、采取保护措施、对资料保密、不建立工作外的其他关系等。

    2、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速记:观察实验,调查档案)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分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自然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观察者通常要隐瞒自己的身份,作为被观察者群体中的一员进行观察,并应尽量减少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参与观察可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调查法:也称询问法。分为口头调查(访谈)纸笔调查(问卷)。(1)访谈法:是一种直接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不是普通的聊天,要取得成功,访谈者必须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2)问卷法:问卷一般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速记:2+2+3)题目+前言、指导语+结束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计算机编码。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高,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二是收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主要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避免出现歧义)、非暗示性原则(避免暗示与诱导)、适度规模原则(尽量针对特定主题,不要牵涉面太广)。

    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的和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大。心理咨询过程中,常需要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考察求助者的成长报告,属于档案法的应用。

    3、研究结果

    存在“生态学效度”,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境中,学习理论时,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是因其研究绪论解释力较弱。

 

    四、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体现:能帮助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起源于行为主义,提出者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通过对他人学习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2、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