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学习二三级笔记讲义:社会心理学(4)
时间:2016-10-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影响因素有两个: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速记:对贪权者的极好描述呵) 4、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动机引起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由侵犯动机、伤害行为、社会评价三方面因素构成。 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洛伦兹。(速记:两头骡子)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处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 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的状态会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5、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不期待回报。原因: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的道德性规范,包括交互性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 旁观者效应: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三、社会情绪 社会情绪: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主要包括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内疚等。 社交焦虑(多选):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还伴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为了回避,通常减少社会交往,往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羞耻的个体往往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 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不利于身心健康。
(4因素、3理论) 一、概述 1、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特点:内在性、稳定性、对象性(针对性)。(速记:态度是内在的稳定对象) 3、成分:ABC,情感、行为倾向性、认知。 情感A(Affection)、行为倾向性B(Behavioral tendency)、认知C(Cognition)三种成分,也称态度的ABC模型。一般地说,这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与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相区别) 4、态度与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经验和行为的影响。 5、态度与价值观:与态度相比,价值观更抽象一般,更稳定持久,不容易转变,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6、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态度功能:自宫、嫁人;葵花宝典呵!) 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自我防御功能:有利于确立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减少焦虑和消极情绪。 价值表现功能:个体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社会价值。 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已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7、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性、外显度 方向(态度的指向);强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深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向中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外露程度)。 8、形成: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认同、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二、态度转变 1、定义: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态度转变模型包括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四个方面。 2、影响因素 传递者:威信、立场、说服意图、吸引力。 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提供方式。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信息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能唤起中等强度的畏惧的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接受者:原有态度信念、人格、心理倾向。 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预先警告和分心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促进转变,也可能抑制转变。 3、态度转变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论、社会交换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年):态度转变时,往往遵从“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提出P-O-X模型,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即存在平衡状态。”(速记:三边相乘为正,即平衡状态;三边相乘为负,即不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1957年):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之后,个体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冲突、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社会交换论:个体采取何种态度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吸引、互动) 一、沟通 1、定义: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其主要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 2、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七个要素构成。信息: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通道:人际沟通以视听交流为主。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及整个沟通过程。 3、分类:正式和非正式(按组织系统)、上行下行平行沟通(按流动方向)、单向和双向(按位置关系)、口头和书面、现实和虚拟。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 4、网络:正式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速记:形象相似记忆,链式(Y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图式心理测验题呵)研究表明,全通道式的沟通信息传递速度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高;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三种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