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学习二三级笔记讲义:社会心理学(2)
时间:2016-10-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霍曼斯。其基本观点包括五个命题:成功命题(得到奖赏则重复行为,奖赏越多频率越高)、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行为)、价值命题(结果越有价值,重复可能性越高)、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其价值越小)、侵犯-赞同(没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侵犯;得到奖赏或受到处罚,赞同)命题。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是扩大满意度、减小不满意度,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得最大收益和减少代价。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的自愿活动。
3、符号互动论 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基本假设是: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4、精神分析论 主要概念包括: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性本能)、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 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艾里克森等(不包括荣格)。霍妮批评“力比多”说,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认为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一、社会化 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个体成为合格社会成员。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指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如劳动教养制度)。 基本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和较好的遗传素质。 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参照群体(同伴群体)。 社会化的类型包括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家庭影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期待、性别认同、性别模仿。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性别角色社会化,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道德社会化表现在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速记:形象、抽象、组织)
二、社会角色与身份 1、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2、分类: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规定性角色(公务员、军警)和开放性角色(朋友);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教师分别属于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表现角色。 3、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包含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4、角色失调:包括角色不清(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以上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老师权威角色和学生朋友角色间的冲突;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对老师的社会角色,国家和家长分别期待提高学生素质和升学率所造成的冲突)、角色中断(角色扮演中途间断)、角色失败(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渎职下台) 5、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决定的是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决定的是处境身份,易变。身份由角色构成。特点包括稳定性、主观性、多重性、客观性、契约性。(速记:暗石透春绿;吻猪多可气)
三、自我与自尊 1、定义: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注意不要与自尊的概念混淆,自尊是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主我是主动的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3、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8个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13、4岁),最后、到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速记:最后是心理自我)
5、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6、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7、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该公式说明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8、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作用个体的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由此形成的知觉分别是物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社会知觉中的“知觉”还包括判断、推理与解释,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认知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 2、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称为自我图式。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图式的主要作用包括: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记住的是对他有意义的或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经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疑问,首因与近因相比,哪个更大?)一般说来,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