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一级建造师 > 考点精华 > 项目管理 >

项目管理的前路,来自前辈的意见,收藏后仔细阅读(最新发布)

  毕业后进入了一家传统制造型外企供职至今,从事 Program Management 三年多。如今基本能够符合预期地完成本职工作,也能有条理地去处理和应对一些危急情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着制造业千篇一律周而复始的计划任务和并不理想的薪资待遇,对「项目管理」这个职能的热情与向往似乎正在消退,常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些许压力与迷惘:

  1、为了保持热情并提高专业性,业余时间该如何有营养地充实自己?

  报考PMP是否为当下比较合理的一个选择?

  2、在中国,「项目管理」的专业性的体现/认同度如何?

  缺少专业知识对未来工作选择的限制程度如何?

  本身不是技术专家,缺少对专业工程技能的掌握,例如「制程」、「测试」、「质量」等方面,然而若光在目前的「项目管理」这一职位上深入学习和工作,日后会不会出现难以跨行业的困扰?

  PS:这里指的是细分的具体行业,例如「电子」、「重工」、「医疗」、「互联网」等,考虑到各行专业知识相去甚远,这些行业对PM的接受程度是否都是相近的?是否排斥跨行?

  3、「项目管理」在中国职场的前景如何?

  深有感觉PM有很多素养其实难以量化,无法简单地跃然纸上明码标价,于是这个职位的专业性也就没有其他岗位那么强,毕竟是从西方舶来的理念,岗位生存度深受国情与行业背景的影响。

  我一直以为,从事「项目管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一度想将「成为一名成功的项目管理者」作为奋斗一生的追求,因其符合对自身某些品质的要求。

  PM(项目管理)是个难当的岗位。他们对上要制定合理的研发规划,按时交付高质量的版本;对下要时刻留意团队状态,促进效率与合作,避免工期延误与团队内耗。

  而这样一份“夹心饼干”的工作,也让不少人困惑:PM就是监工吗?PM在团队中的定位是什么?具体产出什么价值?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做到科学管理?

  前言:客观存在的争议及思考

  1、认知撕裂的现状

  PM(项目管理)岗位应该是唯一带“管理”关键字的研发岗位。对于PM岗位,事实上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一方面,组织团队进行项目攻坚、交付高质量版本,离不开大量的管理调度工作(团队陷入混乱显然是更可怕的经历);

  另一方面,出于对“产能、效率”的无尽追求,项目管理的监督可能使大部分岗位感受到压力,进而产生情绪上的对抗。

  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大家在对管理的认知上存在撕裂,项目成功是否与团队的压力程度成正比呢?作为压力源头的管理工作及岗位,是否天生是站在团队的对立面呢(哪怕有很好的个人友谊)?

  2、专业上的可行性思考

  本人已经从事研发管理和管理咨询十多年,做游戏项目管理6年,前期经历了6个项目。

  从做游戏第一天开始,我就在思考:

  可行性:我坚信PM职能跟其它职能一样,一定有相对更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同时做到更全面兼顾的改进的。正如程序提升渲染效果,不一定要牺牲性能;美术画更好看的妹子,不一定要用丑男来衬托一样。

  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大家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应该有过个人干劲十足,团队协作高效,成绩又非常棒的高光时刻。

  既然这种良好的项目开发状态是存在的,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把这种现象从偶现,变成稳定可复现。我认为这就是PM在专业上研究和进步的方向。

  幸运的是,从第二个游戏项目开始,我似乎找到了一些规律,且在后续项目中反复尝试和验证,明确稳定地提升了其复现概率。所以可以拿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一、现状及原理分析

  1. 专业基石:近代管理学

  据我观察,目前主流的游戏项目管理,主要是基于两个专业上的基石:

  ① 泰勒的科学管理:简单的说,比如对于搬砖工人,每次搬的重量、距离、频率,都有一种“最科学”的标准,为所有工作步骤都制定好这种科学标准,即可达到效率最优。

  


  流水线岗位细分:在流水线中,通过岗位细分,可以降低工作复杂度,提升岗位熟练度,带来效率的提升。比如一个人专门负责做螺丝,一个人专门负责做螺母,效率肯定优于两个人既做螺丝又做螺母。持续细分即可持续提升效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