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一级建造师 > 考点精华 > 项目管理 >

项目管理的前路,来自前辈的意见,收藏后仔细阅读(最新发布)(3)

  PM除了关注客观的交付产出外,还应该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和团队的高效协作(团队积极的氛围)提升程度,来衡量项目管理工作的产出。

  3.职责分工和定义

  所以PM工作的价值评判,就与团队感知统一起来了,即项目管理工作是通过让团队变得更好(团队效率、个人成就感),来让项目结果变得更好的。

  而这对应的就是德鲁克在1973年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中,定义的管理者的三大核心任务之一:使团队富有效率,让成员富有成就。大胆的定义一下,游戏项目研发的管理职责分工如下:

  


  三、从思路到具体行动

  有了PM工作的价值评判方向,就进入下一个问题,该怎么展开做呢?

  我认为PM需要建立这三方面的认知:

  ① 对于管理工具体系的全面认知。以正确使用工具的不同特性,避免自相矛盾和冲突。

  ② 对于管理改进过程的阶段性认知。在不同阶段,解决主要矛盾问题,弱化次要矛盾。避免全面出击导致有限的精力投入无限的细节改进。

  ③ 对于自身能力成长的规划认知。如何才能胜任不同难度的不同业务情境,以及是否需要管理支持,来圆满完成挑战任务

  因为篇幅有限,这三方面我先论述一下概要,具体案例实践待后续展开。

  对管理工具体系的全面认知

  首先,是我对近60年主要的管理工具的理解(以下列出的是我学习研究过,大部分在工作中实践验证过核心要素的个人体会。因个人经历有限,可能有缺漏和偏差)

  


  总体来说,我认为现代管理学工具,主要受两个人物的理论体系影响,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汤姆彼得斯(后现代企业之父)。

  在他们的理念影响下,衍生出较多层级的工具。同时,与原有的管理工具,是传承和发扬的关系,而不是否定和对立的关系。

  即目标管理虽然重视参与制定标准,但是并不是回到经验管理来替代标准化管理;敏捷开发也不是否定分工和流程,而是认为需要参与者有合理的自主选择权,来提升参与感和认同感。

  我觉得PM如果体验和经历过其中三四种管理模式,应该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相互联系。

  千万不要把不同的管理工具对立起来,就像常见的梗“PHP才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序语言”,“敏捷开发是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这类的争论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2. 对管理改进过程的阶段性认知

  我认为团队协作,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瓶颈。

  首先是效率瓶颈,因为团队最开始一定面临产能和交付问题。所以需要使用如精益、6sigma等工具来完善团队的效率产能建设。

  其次是需求变化导致的质量瓶颈。因为游戏研发会面临很多需求和品质迭代。当迭代发生时,往往版本质量会受到较大冲击。此时需要使用持续集成、持续交付、自动化测试等工具来确保质量稳定。

  然后当团队已经能掌控需求变化的协作时,如果想要进一步加强响应变化的能力,就会面临信息和沟通瓶颈。此时需要使用精益敏捷开发、特性模式来优化团队管理结构和沟通模式。

  大致的演进过程如下:

  


  另外,在改进阶段的演进过程中,团队会逐步从初级到高级,发展以下能力。这个能力模型是仿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分解的,其上下级关系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关系类似,即应该始终确保低级能力的完善,再追求高级能力。

  初级能力 - 协同:团队按一定版本节奏能协同工作

  初级能力 - 有效落地:端到端有效产出(比如从策划的设计,到产出的内容验收)

  中级能力 - 品质保障:确保实时可用性(抓质量),品质稳定可靠

  中级能力 - 闭环:设计闭环、制作闭环、质量闭环,推动持续改进,并通过自动化工具巩固流程

  高级能力 - 组织改进:各职能对于改善自己的组织水平有明确诉求,持续改进;

  高级能力 - 方法论沉淀:各方面的方法论沉淀,比如设计方法论,创新方法论,质量方法论等

  3. 对于自身能力成长的规划认知

  对于PM个人能力成长,这块其实有很多内容和文章了,专业维度也很多,我就不展开说太多。

  不过我觉得PM应该在岗位定位和发展目标上可以对齐运营和策划岗位,大致思路如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