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讲义精华汇总:第一章职业理念
时间:2017-11-2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第一章职业理念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 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节教育观 考点聚焦 1.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在历年考试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途径方法是考查重点,考生应加强对此部分内容的备考。 考点梳理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 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思考教育活动“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怎 样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 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确立正确的教 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 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 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 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 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 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总而言之.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 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 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 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 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这是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 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 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 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 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 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 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 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 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上半年中学真题]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社会需要的是 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这表明马老师具有( )。 A.开拓创新的理念 B,素质教育的理念 C.自主发展的意识 D.因材施教的意识 【答案】B。解析:从题干来看.马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 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铰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 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 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