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点精华讲义(中学)第二节学生观(4)
时间:2017-05-1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 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力求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 有所专长、有所成就,从而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 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 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 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生理方面出现的急剧变化.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发生了 巨大的改变。中学生认识能力与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开始形成、开始关注异 性并尝试体验纯洁的爱情。然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加 上这一阶段面临着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社会规范要求和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机制.必 然会制约中学生个性需求的现实性,这种需求与约束之间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 键时期,自我意识在中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 件,是中学生的自觉性、自控力形成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是实现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 影响着中学生的基本判断和个性的形成。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叛逆.学生与老师的矛盾增多.甚至出现明显的冲突,表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开始。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从“社会文化素质”方 面看,中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品质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同时,在教育的影响下也有相应的发展特点。在 “德”的方面.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习惯养成的基础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并将持 续影响一生。在“智”的方面,中学生认知世界的态度也将最终形成,同时思维的方式与品质,学习方法的 掌握。将对中学生终身学习产生影响。在“体”的方面。中学生生理发育成熟的结果,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 体质。在“美”的方面,中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逐步成型,这种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将会影响他们改造世 界的活动。在“劳”的方面,中学生形成了劳动生活的态度.也形成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将会影响他们经济 生活领域的活动。中学阶段是全面培养素质的奠基阶段,德行成为一生的基础,智力发展为终身发展奠 基.健康和审美观也影响一生。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 去展开工作。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 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中学生处在生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营养、睡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中学生生理健康发展 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学生生理发展的要求。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巨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 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应当得到尊重,自我意识发展应得到正确引导,进而中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 我。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中学生的情感应当在审美艺术中、在与自然的接触 中和在社会的交往中得到健康发展。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应得到恰当的锻炼。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 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 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中学生主体性发展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觉醒,教育者 不能将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简单视为叛逆.或将其归为问题学生之列.而应当充分地关心与爱护学 生,因势利导地化解中学生的种种问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健 康发展,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中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 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的普 通高中培养目标看,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要涉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 大方面的内容。在德育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民主与法律素质等;在智育方面,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 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体育方面,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在美育方面,要形成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要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 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运刚“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 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 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 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 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应性别、民族、地域、经 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