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教师资格 > 考点精华 > 中学 >

2017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点精华讲义(中学)第二节学生观

第二节学生观
考点聚焦
1.本节知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常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在历年考试中,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是考查重点,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够运用以
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分析材料。
考点梳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
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学生观的演绎和发展与我国教育战略的确立、调整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思
想和“以人为本”思想对现代学生观的形成有着更为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对新时代的教育理想和一线的
教育行动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独立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依据中学阶段的发展特点,恰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
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
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
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初
期的工场手工业里,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片面化、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达到了顶点。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
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
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而社会主义
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
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
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
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
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的一切
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
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
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
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
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
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
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
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
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是全体的人,而不是其中一部分
人。教育的需要是所有人的需要,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育活
动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也不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成人社会代
表,常常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而把学生放在客体地位。学生接受教育仿佛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实
现教育者的要求。这种条件下的教育就不是为了教育的对象,而是为了教育者自己。然而.人类的教育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