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注册会计师 > 模拟试题 >

刘燕|关注会计师看门过程中的法律噪音(最新发布)

摘要:看门人理论将计职业置于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看门人机制的失灵也催生了通过强化法律责任以及改进监管模式来督促计师有效履行看门职责的基本思路。然而,法律因素对于会计师看门功能也可能产生干扰,甚至公司治理程序本身可能被用来消解会计师的看门功能。借用资本市场的噪音理论,本文将这种干扰称之“法律噪音”。法律噪音源于法律的形式主义、程序导向特征,它与奉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判断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公司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导致法律判断与会计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而法律(人)在社会分工中的天然优势地位可能趋向法律判断的强势。关注会计师看门过程中的法律噪音,不仅有助于改进公司治理机制、合理界定会计师责任,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法律 (人)本身的局限。

关键词:看门人机制;会计职业;法律噪音;公司治理

目次

一、问题的提出

二、强化会计师看门人责任的基本思路及其局限

三、关注会计师看门过程中的法律噪音

四、法律确认对会计确认的干扰——以雷曼回购 105 事件为例

五、法律程序消解会计程序的约束意义——以股权激励费用化为例

六、结语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丑闻之后,“看门人”理论成为公司治理中专业人士功能定位的主流观点。作为“架设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独立的专业人士,看门人的功能是扮演看家狗(watchdog)的角色,以减少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在律师、会计师、证券分析师等资本市场专业人士中,会计师作为公司治理中的看门人角色是最无争议的。早在19世纪末,英国金斯顿棉花场案就诞生了“会计师是看家狗而非猎犬”这一著名论断;一个世纪后,美国最高法院则在U.S.v Arthur Young案中有这样的对比:“律师需要忠实地服务于客户的最大利益,而会计师是公众的看家狗。”实践中,源自英国1900年公司法的强制审计制度,已经成为各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标配,独立审计也被视为公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抱有信心的一块基石。

然而,实践中会计师的看门人角色扮演得差强人意,公司财务丑闻不断涌现,令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备受诟病。在美国,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安然事件后土崩瓦解;在我国,朱镕基总理对旨在培养高端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居然是“不做假账”。近年来,从监管与惩戒两个角度强化会计师责任也成为国内外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中的主基调,代表性的立法就是2002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

不过,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会计师职责的履行与公司治理中法律因素的复杂关系,比如一些审计失败中暴露出的法律因素对会计师专业判断的干扰,或者法律程序对会计师作用的消解。借用资本市场有效假说研究中的噪音理论,笔者将这种负影响称为“法律噪音”(Legal Noise)。理论上,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士进行独立的专业判断,并非直接适用法律,甚至也不能直接依赖律师意见而做出审计结论。因此源于法律因素的干扰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体现的。尽管如此,辨析这种法律噪音,不仅有助于在个案中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公司治理中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不同看门人角色之间的相互影响。

下文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目前强化会计师看门人责任的主流做法及其局限;第二部分借鉴现代金融学的噪音理论,辨析会计师看门过程中的法律噪音。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以雷曼回购105事件、伊利股权激励风波为例,具体展示两种最主要的法律噪音对会计师的干扰或对会计约束功能的消解。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关注法律噪音对于改进公司治理的几点意义。

二、强化会计师看门人责任的基本思路及其局限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面临一个无法解脱的困境:一方面,作为解决公司代理成本的基本途径,会计师应监督管理层,因此须独立于管理层;另一方面,会计师为公司管理层所聘用,从后者手中获得审计业务。生计饭碗与职业操守之间如何取舍?历史上,专业人士以信誉为立身之本。对信誉资本的维护会赋予会计师在审计个案中拒绝屈从于公司管理层压力的动力,以避免审计失败带来的信誉损失。然而,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有太多因素消解了信誉资本的约束。因此,安然事件后,强化会计师作为看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律责任就成为立法者、监管者、公众的共识,也为公司法学者所认同。

(一)事后追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