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押题预测试卷(4)
时间:2018-02-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5.【答案】B。解析: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6.【答案】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7.【答案】D。解析:这句话是说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这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观点。 8.【答案】B。解析: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 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而 非简单理解为品德发展过程。 9.【答案】B。解析: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题干中有些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都是缺乏意志品质的表现,故本题选B。 10.【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认知中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小新认为大杯饮料多表明其还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处于前运算阶段。 11.【知识点】注意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题干中教师利用板书的字体、颜色、讲话的声音等外在刺激来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故此题选D。 12.【知识点】学习策略 【答案】D。 【解析】明明在考试头一天对自己答题时间和检查时间都进行了计划,属于计划策略;第二天考试时明明察觉到自己做题做的太慢了,属于监控策略;明明加快了做题速度,属于调节策略。 13.【知识点】知识概括 【答案】B。 【解析】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他们能够进行概括,但所能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 特征或属性。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儿童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形象的、 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由于知识经验的限 制,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距太远的高度抽象概括活动,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 14.【知识点】学习迁移 【答案】C。 【解析】顺向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乘法运算的学习一般是在加减运算之 后,所以这是一种逆向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从“有助于”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正迁移。 15.【知识点】情感的类型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考试是一种理智活动,愧疚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16.【知识点】改变行为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卡片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17.【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8.【知识点】教学方法 【答案】B。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李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正是用的参观法。 19.【知识点】教学原则 【答案】D。 【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