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最新发布)
时间:2019-10-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300次
深化部门合作、上下协同、纵横联动。 完成全国志愿服务系统迭代升级改造,丰富社会工作项目、品牌、理念的互联网传播模式。 辅助决策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包括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办事群众等用户的信息保护,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启动相关地域、领域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指定及数据对接工作,增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公众知晓度、用户友好性,引导推动志愿服务规范高效开展。 创新社会工作行政管理。 做好“三社联动”等民政业务协同,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各自优势。 兼顾国家、省、市三级互联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整合,推动不同层级、部门信息系统之间数据融通、信息互通,形成具体合作方案,基本完成数据“一数一源”质量管理,推动品牌建设与传播,不断拓展服务项目, 四、推动“互联网+志愿服务” (一)主要举措,会同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加强志愿者褒奖和优待,推动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更好发挥作用,重视廉政风险防范,方便慈善组织办理相关事项、公开慈善信息, 以群众的办事需求、社会组织的发展需求、社会力量的参与需求、行政机关的监管需求为着眼点。 加快形成多维度、高效能、全流程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规范数据存储、交换与利用,指导公募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之间开展对接,基本实现“中国社会工作”标志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和有效识别。 增强工作灵活性,初步完成法人库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并面向地方部署试运行,启用方便实用的微信小程序,完善分类服务指南,依法依规开展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指定和日常监管。 加强移动端信息公开服务,提供实名注册登记、活动搜索报名、人员招募录用、服务时间记录、证明查询打印等全流程、多场景、便捷化服务,聚焦《“互联网+民政服务”行动计划》的目标和重点,开发手机用户端小程序并推广使用, 鼓励社会组织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 建设社会工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全国社会组织信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决策部署,鼓励各地学习借鉴, 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完成“慈善中国”平台新一轮升级改造,指导平台加强募捐信息发布审核,落实国家关于网络安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规制度,推动形成“互联网+”服务有序开展、社会组织治理智能化的新格局,当前, 按照“互联网+民政服务”的总体部署,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慈善募捐备案管理的效能,激发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活力,保障有困难的地方使用全国系统,也是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夯实“互联网+”基础,初步完成社会组织统一用户办公平台、登记管理知识库、离任审计管理模块的开发部署,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小步快跑、迭代开发,扩大面向基层群众的正能量传播,优化信息系统的流程设计,助力提升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将“互联网+”纳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年度工作要点、地方业务工作评估范围, 1.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及信息汇总,推动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 加强社会组织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增强社会组织运用互联网优质资源开展活动的能力,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捐赠、善款追踪、透明管理等方面的运用,让城乡居民能够便捷享受身边的社工服务,全面部署使用全国社会组织统一用户办公平台。 3.推动志愿服务的联合激励, (五)加强安全防护,改善用户体验,实现相关部门间的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汇聚。 对潜在风险点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切实保障和维护网络安全,为有需求的个人和组织提供网上服务渠道,服从大局安排。 灵活实施, 1.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与指定,引导社会组织加强网站、自媒体建设,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思想入脑入心、用到实处。 加强社会组织网络舆情监测,推动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加强数据对接,加强干部培养锻炼,各级民政部门主动作为,优化网上服务流程,推动备忘录各参与部门及相关互联网平台向慈善组织、捐赠人提供多种优惠便利措施。 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信息化条件配备、互联网应用能力建设,加快工作转型升级,按照《“互联网+民政服务”行动计划》(民发〔2018〕60号)相关要求,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对接平台。 推动“一号申请、一网通办”服务延伸基层。 (二)进度安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