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
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 |
2、原则 |
(1)一般单位 |
①全面性原则:应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②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③制衡性原则:应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④适应性原则: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⑤成本效益原则: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
(2)小企业 |
①风险导向原则:以防范风险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造成重大影响的领域。
②适应性原则:与企业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注重实际效果,而不局限于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
④成本效益原则: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口诀】一般(来说),全中是本子,是本小疯子。 |
3、方法 |
(1)【企业】
①不相容职务[7]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②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③会计系统控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④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⑤预算控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⑥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 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⑦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普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
(2)【行政事业单位】
①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②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③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④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⑤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⑥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⑦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
⑧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