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学习二三级笔记讲义:心理诊断技能
时间:2016-10-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崔耀)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搜集整理 第二节 初步诊断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准备工作 合理配置咨询场所:专业、保密、宽敞(一般10平方米左右)、座椅舒适、配置必需的设备(不能起干扰作用)。 工作人员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离。 2、礼貌 接待方式上,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就平和、诚恳;语言要礼貌。初诊接待时咨询师留给求助者的第一印象,对确立咨询关系起关键作用。 3、询问方式 间接询问,如“你希望我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不可直接逼问,如“说吧,有什么问题?” 4、结束后,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 5、说明保密原则:保密例外包括: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提供;法律规定的限制;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或死亡威胁的等等。 6、说明心理咨询性质 7、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义务 8、协商并确定咨询方式 9、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可适当使用专业术语,但应进行解释)、反复说明保密原则、测量有限性、仪态方面
二、会谈法简介 1、要点:听比说更重要。一旦开始会谈,咨询师就只能用有效的倾听将会谈维持下去。 2、态度:持非评判性和中性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轻松和无所顾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说明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行为、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不会破坏气氛,并为后续指导留下余地。 3、区分和鉴别:情绪(想法)与行为;对会谈内容的真伪进行鉴别。 4、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针对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应急性(危机性)会谈 5、背景资料采集法 6、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7、怎样提问题: 提问过多的原因: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所说的内容缺乏基本理解;没有掌握或不善于使用语言交流的技巧。 提问过多的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的信息、因被“审问”而防卫、影响必要的概括说明。 不当提问的表现方式:“为什么”、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使会谈陷入僵局,对求助者毫无益处)、责备性问题(求助者感到威胁)、解释性问题。 8、选择会谈内容:可接受(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有效、积极 9、临床诊断价值:对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无效。 10、结束:态度中性、避免提问失误、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会谈内容、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误解。
三、摄入性谈话 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1、确定目标、内容和范围:参照点包括,求助者主动提出的,咨询师观察到的,依据测评结果分析发现的,上级咨询师下达的,多个内容应分别进行谈话。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全神贯注地耐心倾听,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谈话,不随便插入自己的评价。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会谈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内容、方向、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会谈内容对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十分重要。技巧包括:释义(内容反应,重复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只重复不评价,求助者会感到自然,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中断、情感反射、引导(由目前话题引向另一话题) 5、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四、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使用心理测评量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如SRRS),或评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如SCL-90,SAS,SDS)。使用关应向求助者说明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征得求助者同意;要有针对性,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 不得适用心理测验,包括8种情况:随意使用、超出诊断目的、对测验了解不深、不按程序规定实施、超范围解释结果、乱下诊断、使用盗版软件、使用未经翻译修订的测验。
五、资料整理评估(三方面资料) 1、一般资料(横向):人口学资料、工作记录、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内在世界、其他资料 2、个人成长史(纵向):婴幼儿期、童年生活、少年期生活、青年期、成长中的重大转折变化及评价 3、目前状态(心理生理社会):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活动状态 4、资料可靠性验证、影响因素、赋意解释:验证可靠性包括补充提问、问卷、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等。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包括:暗示(过分随意的交谈、咨询室的倾向性)、早期印象、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包括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分析迹象等。对临床资料的解释:注重行为观察,在现象与可能原因间建立联系;抓住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表现;抓住显眼和突出事件,首先给予解释,再归纳别的事件。 5、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非专业者从日常生活和自然角度、行为主义者从学习和认知障碍角度、临床医生从来访者是否有病的角度、生态学者从求助者与环境失衡角度。 6、按资料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六、了解既往史(就诊和咨询经历):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及疗效情况;到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对以往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正确评价。
一、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引发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临床表现)的关键点:指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二、初步印象和心理诊断 1、初步印象: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要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形成大致的判断,基本确定求助者心理活动的薄弱环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