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考呗网题库移动版
考研政治
首页 题库首页在线模考
取消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2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材料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5分)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5分)

参考答案暂无
解析:(1)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1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2分)革命的目的不只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因此即使是汉族人当皇帝,也必须革命。(2分)
(2)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2分)
【试题简析】这是一道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命制的题目,是很有特色的一道题。题目的设计新颖,体现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精神——既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总体上讲,题目难度适当,考查的是本学科的核心的知识点。题目共选择了孙中山、毛泽东和胡锦涛的3个材料,都具有权威性。材料1引述了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一段论述。孙中山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欧美的提出与实现过程,强调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即政治革命)不是分两次去做,而必须同时进行,“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题目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实际上就是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必要性,考查近代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国际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材料引述的孙中山关于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欧美的提出与实现过程,就是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国际背景:从世界范围看,民族民主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辛亥革命的特定的历史条件是: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清政府已经是帝国主义的“鹰犬”,成为中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革命的目的不只是推翻清王朝,而是要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所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材料2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毛泽东说,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材料3引述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讲话。讲话既肯定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又指出辛亥革命的“三个没有”,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实际上是要综合材料2和材料3的内容,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作了详细的阐述。但由于题目只要求回答“最忠实的继承者”,所以只要把与此有关的内容写上就可以了:第一,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第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658。

你可能喜欢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这是孙东林和哥哥孙水林的共同准则。1989年,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一同组建起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接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此后的20年中,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孙东林从未拖欠过工人的工资。有时工程款不能及时拿到,他四处借钱,也要坚持将工资按时发放。他说,“诚信,是为人之道,也是立足之本。”
2010年2月9日,在天津承包建筑工程的孙水林,为抢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返乡的农民工发放工资,不顾路途遥远、天气恶劣,连夜赶路千里送薪。不料,2月10日凌晨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得知噩耗,孙东林悲痛不已。为了替哥哥完成遗愿,他带上哥哥车上的26万元钱,连续驱车15小时,返乡代兄为农民工发放工资。两天未合眼的孙东林流着眼泪赶回家中,和老人商议决定,先替哥哥完成遗愿,年前发完工钱再办丧事。他自己垫上6万以后,还差1万多元。这个时候,他们的老母亲拿着1万块现金交到儿子手上。这可是老人家的养老钱呀!
随后,孙家立即让工友互相通知上门领钱。发工钱的时候,孙东林和工友们找不到账单,都是凭着一本“良心账”,工友们说多少,孙东林就给多少。腊月二十九晚上,33.6万元工钱全部发完,竞与哥哥遇难前哥俩说过的数额相差无几。69名拿着工钱的工友对孙东林说“明年我们跟你接着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1年8月7日)
(1)基于“信义兄弟”这个事例,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
(2)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4分)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12”。在胡锦涛主席2011年访美前夕,从1月17日起,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在这里明艳绽放——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在这段时长60秒的宣传片中,不仅有袁隆平、杨利伟、姚明等各领域杰出代表,还有“轮椅天使”金晶、“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辈子在献血”的郭明义等感动中国的普通百姓。他们都面带微笑,神色自信,于静默之间传递着中国的声音。
历史翻回到1904年5月的一天,在一家银行的外墙,贴出了时报广场上的第一张广告。100多年来,这里广告的每一次变幻刷新,都展示着时代的表情。可是在这当中,鲜有中国人的面孔和身影。百年沧桑,终以微笑定格。来到“世界的十字路口”,中国人自信、平和、友好。
摘编自人民网(2011年1月20日)
材料2
作为《人物篇》的姐妹篇,一部时长17分钟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自2011年2月3日起将陆续在亚洲、欧美等地的多家电视台播出。《角度篇》分为“开放而有自信”“发展而能共享”等8个部分,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丰富、多元的中国,其中70%以上的画面呈现的都是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回避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生存现状在片中多次出现。这部国家形象片看似一些“视觉碎片”,但能够让世人从中读出一个比较真实、鲜活的当代中国。
摘编自新华网(2011年2月2日)
材料3
从2009年“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片,到2011年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如此集中地向西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还是第一次。有评论认为,这几部短片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神风貌,每个人的笑容都那么阳光,让人油然而生到中国看看的愿望;还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国际形象公关”的又一次主动出击,愈趋自信的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自己,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也有报道说,中国的宣传片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之前的“盛大派对”,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摘编自人民网(2011年1月20日)
(1)分析“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4分)
(2)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有何作用?(4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