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案例:厚积厚发①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考呗网题库移动版
高中语文
首页 题库首页在线模考
取消
简答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
案例:
厚积厚发
①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没有问题,“厚积而薄发”则是一种浪费。曾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说。若只是单纯为磨剑而磨,任时光荏苒,学无致用,哀莫大矣。
②后来有人对这句诗进行了改动,成了“十年磨一剑,一剑惊江湖”。的确“一剑惊江湖”令人歆羡,但当你看着身边义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时,自己这种主观上为了将来未可知的“一夜成名”而潜心修炼,是否觉得有些傻气呢?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随时都存在着“中五百万”的好运,时间长了没准与粗劣之物神似。
③在我眼里“厚积薄发”是假命题。要知道“厚”无止境!姜太公韬光养晦至古稀之年,将满腹经伦与毕生夙愿都寄托在直钩上,才钓上了周文王这条大鱼,这应该够“厚”了吧,然而又有多少学富五车、有鸿鹄之志之人能成功地像他一样“薄发”?!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闭门苦读、学识渊搏的人不在少数,却又有几人闻达于后世,为人们所传唱?绝大多数都是大河中的一滴小水珠,才华被埋没,壮志被湮灭,实为可惜。
④所以“薄发”这个词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并不合适,我们应该“厚积厚发”。
⑤“厚积厚发”是实用的人生哲学。当代唐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仅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而且他还在微软(中国)公司创造过历史最高销售纪录。唐骏从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位置上退休之后又出任盛大网络总裁,成为“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这样的人才自然远胜那些满腹理论、纸上谈兵的沽名钓誉之徒,成为“厚积厚发”的代表。
⑥“厚积厚发”是人生的动力。知之为知之,可以教人;不知为不知,可以求学。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正是有这些人的厚积厚发,我们才会得到帮助,这个社会才会迅速进步。
⑦“厚积厚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时间快得也许只是一瞬间,一个机会就与你擦肩而过,时间不等你,机会不等你,成功不等你……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追,尽管你现在只能靠着双腿前行,但你也要立即启程,若等到买了自行车再行动,可能比赛早已结束。
⑧厚积厚发,不是教你守株待兔,而是告诉你只有把握好机遇,你才能走向成功。
⑨厚积厚发,不是教你恃才放旷,而是告诉你只有站得高才能“一览众山小”。
⑩厚积厚发,不是促你赶快前行,而是告诉你做好充分准备后才能减少沿途的麻烦。
⑩厚积厚发,学以致用,方能一发即中。
问题: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参考答案暂无
解析:错别字:第②段中,“义气风发”中的“义”应改为“意”;第③段中,“满腹经伦”中的“伦”应改为“纶”,“学识渊搏”中的“搏”应改为“博”。(三个错别字中写出任意两个即可)
病句:当代唐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仅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而且他还在微软(中国)公司创造过历史最高销售纪录。上述病句主语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当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位于主语后;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位于主语前。上述病句应改为:当代唐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而且在微软(中国)公司创造过历史最高销售纪录。

你可能喜欢

简答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一篇,另外两篇为《咏怀古迹》(其三)与《登高》,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蜀道难》《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
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