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首页
题库首页
在线模考
取消
取消
hot
热门搜索
一级建造师块
热
消防工程师块
热
初级会计师
证券从业
电气工程师
银行招聘
教师资格块
热
基金从业
更多热门>>
简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参考答案
暂无
解析:
【参考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回忆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秋天是一个收获累累硕果的季节,也是一个草木凋零的季节,诗人们往往在秋季登高望远,感叹人生,感慨世事。大家一定学过或知道很多关于秋天的诗词歌赋,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生踊跃发言,PPT展示部分描写秋天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
二、知人论世,解读意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理解文章内涵。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
1.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丛菊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营造了一种忧伤、孤独、悲凉、凄苦的意境。
2.杜甫为什么要营造这样一种意境?
(PPT展示杜甫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明确:《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日“秋兴”。作者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3.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是在国家战乱时期,仍能忧国忧民。我们现在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遭遇来具体解读一下这些意象。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玉露”“枫树林”,晶莹的露水与火红的枫树林做对比,“凋伤”的运用将景物的凄凉、作者内心的伤痛描绘了出来。
②“江间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吐蕃入侵,边关战事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写出了秋景萧肃、个人颠沛、国家动荡。
③“丛菊两开”,指菊开两度,回家之事两年都未见果,暗示羁旅之愁。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首联哪些字词表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玉露”表明时间为秋天,“巫山巫峡”是作者所在。
2.首联中感情基调是由哪些词语确定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凋伤”“萧森”使意境笼罩着败落之感,气氛阴沉,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3.颔联中“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是指当时吐蕃入侵,边关战事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4.颈联中诗人为什么不选“残菊”而选“丛菊”呢?“两开”单指菊花两次盛开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菊花的茂盛,与诗人的凄凉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的心境。从离开成都算起,杜甫在异乡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5.颈联哪个字能体现出杜甫深沉的思乡之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系”。作者巧妙地用“系”字将故园与自己维系起来,两年之久,孤舟系在岸边一直不发,心却早已牵念“故园”。
6.“孤舟”为什么不发?
学生讨论后明确:“江间波浪兼天涌”,风浪太大,波涛汹涌,行舟困难,与颔联巧妙呼应。实际上写出了国家战乱频繁,动荡不安,作者只能颠沛流离,羁旅困顿。
7.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作者能听到“暮砧”声吗?
明确:不能。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白帝城的妇女制裁棉衣,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四、教师小结
结束语:《秋兴八首》(其一)以“秋”统率全诗。作者借满目萧瑟的秋景写自己年老多病、羁旅困顿、国家动荡、家园难抵的愁绪,在异乡只能遥寄思乡之情,在乱世只能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以诗来写景寓情,忧国伤时。
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在线模考
你可能喜欢
简答题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前人评《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在线模考
单选题
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下列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在线模考
单选题
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A.明月
B.大雁
C.菊花
D.芭蕉
点击查看答案
进入在线模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