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技能知识点: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最新发布)
时间:2018-04-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300次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探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一、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态度的对象可以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 (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地改变。 2.态度的成分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个体在态度对象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由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4.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个体的态度取决于对象的价值。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一方面,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方面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防御性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维度 (1)方向:指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时,大多涉及的是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表现形式。 (2)强度: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维度。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3)深度: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的程度越深。 (4)向中度:指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即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是态度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得与他人一致,一伙的奖励,避免惩罚。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2.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者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人和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 (2)畏惧: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不是线性关系。 (3)信息倾向性:研究发现,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收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此外,个体卷入较浅的态度,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个体卷入较深的态度,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4)信息的提供方式:一般来说,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的沟通效果好。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也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 (2)分心:即注意分散。分心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 (三)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