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教师资格 > 模拟试题 >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二:物理(初中)(2)

  老师: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进行一下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确定实验仪器并设计实验表格,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一:我们小组用一个5 Ω电阻做实验,当两端电压增大多少倍时,电流也随着增大多少倍,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是不变的。

  小组二:我们小组分别用5 n和10 Q电阻做实验,无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增大还是减小,根据测得的数据用公式R=U/I计算,电阻R的阻值是保持不变的。所以证明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无关的。

  小组三:我们小组跟其他小组的结论是一样的。我们认为物理公式有它的特殊性,有些物理公式在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上都是成立的,例如欧姆定律,I=U/R;而有些物理公式在物理意义上是不成立的,例如R=U/I。

  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对于电阻的定义式R=U/I,我们发现这个比值是一恒量,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以后学习的时候还会遇到,同学们对物理公式要很好的理解,方能正确进行应用。

  12.[参考答案]

  (1)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课的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的教学行为总体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没有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就急于给出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于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教师直接拒绝的做法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的教学片段改进思路:

  ①引导学生分析电功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计算固定电阻的功率时,让学生弄懂电压、电流、电阻哪个参量是不变的。结合焦耳定律和功率定义式推出电功率的两种表达式。

  ②对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可以适当引入平均值与瞬时值的概念。而不是直接转向教材,这样就遏制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四、教学设计题

  13.[参考答案](1)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打气筒会发热;从滑梯上滑下屁股会发热;钻木取火。

  (2)师:同学们,现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能量,比如大家出门坐汽车,汽车跑起来需要什么能量?

  生:机械能。

  师:那这种机械能从哪里来的呢?

  生:通过发动机烧油给的。

  师:没错,汽车要想跑得快,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动机,那大家知不知道发动机烧油产生了什么能量?

  生:内能。

  师:但是汽车确实要机械能.但是我们产生了内能。

  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师:内能真的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吗?我们不妨用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下面老师将试管装满水,然后用木塞塞住,最后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大家仔细观察。

  生:木塞被弹开了。

  师:木塞被弹开说明了什么,谁能从能量角度解释一下。

  生:给水加热,使试管内的内能增加,木塞被弹开时内能转换为机械能。

  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到位,就是说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那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在生活中还有没有这种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例子。

  生:烧水的时候水烧开了会顶开壶盖。

  师:没错,这个实验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模型。那回到刚刚的问题,发动机到底是不是将内能转化为了机械能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4.[参考答案]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教学设计如下:[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咸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0C~400C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