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教育基础(最新发布)
时间:2020-12-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300次
第一章 教育基础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等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高频考点提要 1、学教育的概念、任务; 2.小学教育发展特点; 3.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 一、1、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慨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 1.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教育的等级性体现在统治者掌控着政权,社会地位决定了是否能接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第三,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教育过程中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对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民国时期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该时期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内容世俗化,课程的设置更为科学; 第三,教育对象普及化,女孩逐渐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注重开展科学的教育实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同时注重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 第五,教育体系更为科学化,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体系,幼小得到更好的衔接。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科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义务教育在许多地方得到全面实施; (3)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范化; (4)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精选考题预测,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