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呗网:一起考呗移动版

考呗网 > 一级建造师 > 考点精华 >

2018年一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重点笔记汇总(第4部分)

P148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l 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和单件性(不是复杂性)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各个具体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特征和目标的差异。
l 建筑产品采用单件性筹划、设计、施工的生产组织方式。
l 质量基本特性:反映使用功能、安全可靠、文化艺术、建筑环境的质量特性
l 质量形成过程:体现建设项目质量的目标决策、目标细化到目标实现的系统工程。(没有定义、检验)
l 质量需求的识别过程: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包括建设项目发展策划、可行性研究、建设方案论证、投资决策。识别建设意图和需求是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职能(不是项目设计阶段);建筑产品采取定制式的承发包生产,其质量目标的决策是建设单位(业主)项目法人的质量管理职能。
l 质量目标的定义过程: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具体定义过程,是在建设工程设计阶段;设计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性活动;其产品对象的单件性特征。
l 质量目标的实现过程:最重要最关键的过程是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准备过程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业主方的项目管理程度整个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总目标的策划、决策、实施监控任务;项目各参与方直接承担项目质量目标的控制职能相应的质量责任
l 质量的影响因素: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因素(人材机法环);
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机械的因素:包括工程设备、施工机械、各类施工工器具。
材料的因素: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
方法的因素:也称技术因素,包括勘察、设计、施工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工程检验、试验的技术和方法。
环境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管理环境因素、作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指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地下障碍物及其他不可抗力的等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指对项目质量造成影响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决策的理性化程度、建筑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是管理环境因素)
管理环境因素:指项目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和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协调等因素。
作业环境因素:指项目实施现场平面和空间环境条件,各种能源介质供应,施工照明、通风、安全防护设施,施工场地给排水,以及交通运输和道路条件等因素。
 
P新增:项目质量风险分析和控制
l 质量风险识别三步进行:
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画出质量风险结构层次图。
再分析每种风险的促发因素。方法有: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访谈)法、经验判断法、因果分析法。
之后将风险识别的结果汇总成为质量风险识别报告。内容包括:风险编号、风险的种类、促发风险的因素、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的简单描述以及风险承担的责任方。(没有风险等级、风险级别)
l 质量风险评估:一是评估各种质量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各种质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量。
l 质量风险响应
质量风险应对策略:规避、减轻、转移、自留及其组合等策略。
规避:采取恰当措施避免质量风险发生。如:风险大,不参与投标,不签合同;
减轻:尽量把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量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降低风险量和风险等级。如: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事故应急预案。
转移:分包转移、担保转移、保险转移
自留:又称风险承担;分2种:无计划风险自留,有计划风险自留。
l 质量风险控制:在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管理计划对各种质量风险进行监控,包括对风险的预测、预警。项目开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P146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l 建设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指项目参与各方所进行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总称,包括工程(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全面管理。(没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不只是业主方)
l 建立质量体系和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
Plan(计划) 职能: 确定质量目标、制定实现质量目标的行动方案(定目标、定方案)
Do(实施)职能:将质量的目标值转换为质量的实际值。实施前,根据质量管理计划进行行动方案的部署交底
Check(检查):一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二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
Action(处置):分为纠偏和预防改进两个方面。
 
P151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l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既不是业主方不是施工方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而是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一个工作系统。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是一个一次性质量控制工作体系,不同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l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5个区分:(前者为项目服务,后者为企业服务)
建立的目的不同:前者用于特定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后者用于建设企业或组织的质量管理。
服务的范围不同:前者涉及项目实施工程所有的质量责任主体(即所有参与方);后者只针对某一个承包企业或组织机构。
控制的目标不同:前者是项目的质量目标;后者某一具体建筑企业或者组织的管理目标。
作用的时效不同:前者是一次性的质量工作系统;后者是并非永久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评价的方式不同:前者是自我评价和诊断;后者是第三方认证
l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结构:多层次、多单元
第一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由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在委托代建、委托项目管理、实行交钥匙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应由相应的代建方项目管理机构、受托项目管理机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建立。
第二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由设计总负责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建立。
第三层次及以下的质量控制体系:工程设计、施工安装、材料设备等各承包单位的现场质量自控体系或各自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l 多单元结构: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总体系下,第二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及其以下质量自控或保证体系有可能多个。
l 质量控制体系保证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是先进性、合理性)
l 建立的原则:分层次规划原则;目标分解原则;质量责任制原则;系统有效性原则
l 建立的程序:
确立系统质量控制网络,明确系统各层面的工程质量控制负责人。
确定质量控制制度,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管理文件或手册。
分析质量控制界面,静态界面:根据法律、法规、合同条件、组织内部职能分工来确定;动态界面: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之间、施工单位之间、设计与施工单位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及其责任划分。
编制质量控制计划,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组织者负责主持编制。
l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的责任主体:一般情况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由建设单位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分阶段依次对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任务进行分别招标发包的情况下,通常应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负责建立。(理解意思是:可以由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委托方、工程总承包单位来建立;但是交钥匙工程,只能由工程总承包方建立)
l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环境:建设工程的合同结构;质量管理资源配置;质量管理组织制度
l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机制(不是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外部约束机制)
动力机制:系统运行的核心机制,源于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利益机制
约束机制:质量责任主体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外部监控效力(没有外部约束机制)
P155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
l 质量管理体系8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