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的10大核心步骤(最新发布)
时间:2021-04-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300次
公司财务审计流程十步骤:审计立项与授权、审计准备、初步调查、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审计评价、审计档案。 步骤一:审计立项和审批 1.审计立项 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被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 集团审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 由集团总裁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 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2.审计批准与授权 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裁审核、批准与授权。 步骤二:审计准备 在确定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 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 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资产的护卫情况 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2.研究背景资料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当审计对象为集团子公司、职能部门时,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其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情况、管理人员相关资料、定期的财务报告、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预算资料等。 当审计对象为某一项目、系统时,背景资料主要指其立项、预算资料、合同及相关责任人资料等。 如果在以前年度实施过内部审计,则应调阅以前的审计文件,关注以前的审计发现及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的态度。 3.成立审计小组和确定审计时间 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审计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指定审计项目负责人,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 成立审计小组的同时,应初步确定审计时间,包括审计开始的时间、外勤工作时间、审计结束及审计报告的提出时间。 4.准备初步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说明审计目标、范围和具体进行的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记录。 审计方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由审计负责人初步制定,并在审计工作实际进行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在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不全或实施突击性检查等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制订和完善审计方案。 5.计划审计报告的提交方式、时间和对象 6.发出审计通知书 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通知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时间、审计目标和范围,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准备相关的文件、报表和其他资料、告知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 在经授权实施突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可不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 步骤三:审计调查 1.审计座谈会 审计开始前,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召开审计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说明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及审计中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和需要协助的范围等。 2.实地考察 审计人员应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地点、设备、职员及业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3.研究文件资料 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及实地考察过程中得到的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进行查阅、研究。 4.编写初步调查说明书 初步调查完成后,审计人员应编写简要的初步调查说明书,概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初步调查的实施情况。 步骤四: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 1.分析性程序(比较、比率和趋势分析) 审计人员应根据财务报表和有关业务数据计算相关比率、趋势变动,用定量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