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考呗网题库移动版
高中语文
首页 题库首页在线模考
取消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
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得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

参考答案D
解析: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涵的风俗习惯等。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蕴含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文化形成的教学指导。“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蕴含了丰富的座次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含的意思,既帮助学生分析了项王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向学生传播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是以小见大的教学。

你可能喜欢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简答题阅读《滕王阁序》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l6题。
案例: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的。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读一段课文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
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
(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感受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作品中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大家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
材料: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日:“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日:“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师: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景—情”。
问题:
 16.(1)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10分)
(2)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10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