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真题及答案(最新文字版)(2)
时间:2017-11-0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三、案例分析题(2) 11、……(1)什么是比热容(4分)
正确答案:(1)什么是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①质量;③受热均匀;④使水或者煤油受热均匀;⑤温度;煤油;煤油升高温度比水的高,表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 (3)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很好,那么我们要想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根据, 12、……下面是教师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 (1)阐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6分) (2)对上述课堂实录中老师存在的(12分) (3)设计一个教学方案(12分) 正确答案:(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这些空气同样受重力的作用,同时空气又具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换句话说,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 (2)①教师角色的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该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过分依赖教材,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依然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对待,课程内容改革之后,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味地让学生结合教材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具有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 ③教学方式的选择:该教师看似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纯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定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该教师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会,也不会学,而且学的没有情趣。所以,该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非常狭隘,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定义过于简单。 ⑤教学提问:该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进行否定,评价也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起到激励和甄别的功能,没有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会的知识依然没有理解,会降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处处都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能够流动。那空气也可以流动,是不是空气中也有压强呢? 学生:可能有吧。 教师:这个大气其实是同样具有压强的。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和一个吸管,谁能过来试一下看能不能将牛奶喝到嘴里。 学生尝试之后回答。 学生1:老师,我发现吸不上来,吸管上面有个洞。 教师:那为什么有个洞就吸不上来呢?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释。 教师:当我们喝牛奶时,用力一吸,使管内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强不变,这样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管内上方气体压强,于是液体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嘴中;而我们将吸管上挖一个洞时,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和外界的大气压强始终相等,不存在“压强差”,所以液体不会被压入嘴中。大家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2:吸盘、拔火罐等。 教师:那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这个动画,也就是课本上的实验,同时思考铁皮罐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3:不盖盖子的时候不会发生变化,盖上盖子可能会变瘪。 教师播放动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教师:那谁能试着说一下原因呢? 学生: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准确。其实,如果盖上盖子,水蒸气无法对外扩散致使罐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当用冷水浇罐子时,罐内热气遇冷重新液化为水,那么由于密封外界大气进不去,即此时外界压强大于里面压强。这样罐子就会被外界大气压“挤”瘪。而如果打开盖子,浇冷水的时候,因为外界空气可以进入罐内,铁皮罐就不会被“挤”瘪了。大家理解了吗? 学生:理解了。 (责任编辑:admin) |